寒食節又稱“禁煙節”“冷節”“百五節”,是沿襲了遠古的改火舊習。寒食節的由來從春秋時期開始,初春季節由于氣候比較干燥,古代人們一般會保存火種,這時候容易引起火災,此外春雷發生也易引起山火。古人在這個季節就會舉行隆重的祭祀活動,要把上一年留下來的火種全部熄滅,即是“禁火”,而在這段無火的時間里,人們必須準備足夠的熟食以冷食度日,即為“寒食”,由此得名為“寒食節”。寒食節前后綿延兩千余年,被稱為民間第一大祭日。
寒食節有哪些習俗?
1、吃冷食
傳說介子推在寒食這天被燒死在山上,人們為了紀念這位忠臣義士,寒食節不生火,而是吃冷食。常見的冷食有涼粉、涼面、涼糕、艾團等。
2、插柳
寒食節是柳樹發芽的時間,人們在寒食節這天,喜歡折柳佩戴、把玩。
3、踏青
踏青也叫踏春,在掃墓之后,可以和親人一起踏青游玩。
4、祭祀
南北朝之前,寒食祭祀是被稱為野祭,后來唐代的時候將這天設為掃墓日。民眾、官府、皇家在這一天都會進行祭祀掃墓,添土燒紙。以寄托哀思,告慰先人。
5、秋千
秋千原為古代寒食節宮廷女子游樂項目。
6、詠詩
寒食節時,文人們或思鄉念親,或借景生情,感慨尤多,靈感頓生,詩興大發,詠者甚多。
以上就是關于寒食節的由來以及習俗介紹了,寒食節的時間是在清明節前的1-2日內,在古代是中國民間第一大祭日,隨著時代變遷,寒食漸漸與清明合二為一,清明把寒食掃墓祭祀的習俗收歸名下。
部分專業知識轉自網絡